close
《使女的故事》 沒有想象的暴行
拉結說,“有我的使女辟拉在這裡,你可以與她同房,使她生子在我膝下,我便因她也得孩子。” ——《聖經·創世紀》第30章第1-3節
產日,是伊麗莎白嬤嬤負責全程主持。
醫生和配備瞭各種儀器的救護車,隻能守在房外待命,除非情況萬分危急。整個住宅區的女人們都趕來瞭,在警報的召喚和產車的護送下,紛紛聚集在二樓那間主臥裡。即便屋裡已悶得透不過氣,女人們大汗淋漓,可她們仍然按照以前所教,有序地圍在產凳旁,一齊有節奏地吟誦著“用力,用力,用力”。
這是隻會在基列共和國見到的生產場景。產婦是兩個人,產凳也因此設置成雙座的,一前一後,一下一上,為的是讓二人在生產過程中合為一體:高居後座的是主教夫人,雙腿叉開伸向兩旁,仿佛臨盆在即;被夾坐在前方的則是挺著大肚,“像一隻碩大水果”的使女,一邊痛苦呻吟,一邊使勁用力。
使女的身體不屬於自己,隻被當作“有用的容器”。《使女的故事》裡,加拿大小說傢瑪格麗特·阿特伍德借《聖經·創世紀》中拉結和使女辟拉的故事,構建瞭一個荒誕離奇卻有史可依的未來世界,正如阿特伍德在新版序言中強調,她“不會在書中放入任何詹姆斯·喬伊斯稱之為歷史的 噩夢 中不曾發生過的事件,或者任何不存在的科技。沒有想象的小發明,沒有想象的法律,沒有想象的暴行”。所以無論這本書讀起來多麼令人難以置信,也請你相信,那些不可能重演的有可能隨時上演,那些曾經擁有過的很可能隨時不見。
聖潔容器
“要把自己當成種子”
過去就這樣消失瞭。仿佛一夜之間,卻又不是瞬間改變。“就像躺在逐漸加熱的浴缸裡”,等待噩耗慢慢降臨。
從前女人們還可以戴著大耳環,身穿前面有一排紐扣的襯衫。她們可以解開,也可以不解開。那個時候人們看起來還都可以做選擇。可麗迪亞嬤嬤說,“從前那個社會毀就毀在有太多選擇”。
連奧芙弗雷德也開始漸漸懷疑,自己是否真的曾經穿著泳衣在沙灘上待過。對於這類事情,人們的觀念總是轉變太快,她已經很久沒看見女人穿薄薄的絲襪和剛過膝蓋的短裙瞭。基列國的女人們不會這麼毫無顧忌,即便夫人們也是如此。使女的身份,更讓奧芙弗雷德不得不把自己裹進長及腳踝的裙裡。全身上下都是紅色,這是使女們的標志。臉上裹著白色雙翼頭巾,是為瞭讓她們與世界隔離,而搭配紅裙紅鞋的紅鬥篷、紅手套、紅雨傘,則讓她們看上去好像“浸在鮮血裡”。
“要把自己當成種子”,或是一隻訓練有素、直立行走台中商標申請流程的母豬。“紅色感化中心”裡,嬤嬤們要使女們銘記,“恭順站立等待的人也在侍奉上帝”,使女們要體諒夫人們的不幸與不易,做“聖潔的容器”,供她們生養,讓她們成為受難的母親。
要知道過去奧芙弗雷德也曾做過母親,那時盧克也還在身邊,一傢人其樂融融。可有一天女兒卻和她時常在手裡把玩的毛絨兔子一同消失瞭,再也不見蹤影。盧克也不知道去瞭哪裡,從此瞭無音訊。奧芙弗雷德不知道自己該問誰,也不知道到底能問誰,如今到處都有隱藏真實身份的眼目,以及告密者。還有哨卡上方的探照燈,路兩旁埋伏的機關槍手,衛士們動不動就開槍,他們才不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。
甚至奧芙弗雷德以前根本不叫奧芙弗雷德。她有她自己的名字,隻是現在被禁止使用。使女們的名字都是“奧芙”(of)開頭,表示從屬,後面的名字則指代她們所屬的大主教。這也意味著,今後無論是誰做瞭弗雷德主教的使女,都會被叫作奧芙弗雷德,而現在的奧芙弗雷德之後被叫作奧芙弗格倫、或是奧芙弗查爾斯也不一定。
無憂無慮
“可別小看這種自由”
不隻奧芙弗雷德還時不時沉浸在原先的生存方式裡,很多人大概都一樣。
雖然一切都變瞭。歷經地震、核爆炸和有毒物質的侵襲,基列國環境不斷惡化,期間出生的非正常嬰兒占比也越來越大。他們這才在大劫難後提出把使女列入新頒佈的法律:將有生育功能的女人分配給沒有子嗣的大主教傢裡,好幫助他們延續後代,繁衍生息。
授精儀式也成瞭每月傢中必須進行的一項常規活動。鈴聲響過之後,房子裡的所有人都需要出現在起居室裡:著黑色制服的主教,穿天藍色裙子的夫人,還有使女、女傭和司機。由主教先行誦讀《聖經》中的段落,寓意多多生養,以及使女的正當。接著“一傢人”便按照規矩行使各自職責:夫人躺在床頭上方,穿戴整齊,兩腿張開;使女夾在中間,頭底頂著夫人恥骨,裙子卷在腰部;下面主教則完成他的步驟,不帶絲毫感情,像行軍步調似的動作著。這裡所進行的一切都非消遣,而是嚴肅的儀式,由“一傢人”共同參與的儀式。
麗迪亞嬤嬤常說,溫順的人有福瞭。因為順從,如今的人們都學會瞭“離開許多東西照常生活”,就像奧芙弗雷德再也沒有聽過盧克和女兒的消息;使女們也很難觸碰到佈料和木頭以外的東西,更不用提煙和酒瞭;就連屋裡所有可以系繩子的東西也被拿走瞭,墻上的鏡子也被取下,窗隻能稍稍開啟,並裝瞭防碎玻璃;雜志在很久以前就被燒毀瞭,因為閱讀和思想同牛奶和蜂蜜一樣需要限量配給;律師和大學教授們也都不見瞭,學校關閉,大門口設瞭哨卡和警報器,靠近大門的圍墻上掛著一排示眾的屍體。
沒有什麼是不正常的。“所謂正常,麗迪亞嬤嬤說,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東西。眼下對你們來說,這一切可能顯得有些不太正常,但過上一段時間,你們就會習以為常,多見不怪瞭。”
按照麗迪亞嬤嬤的說法,女人們更該慶幸。因為如今遍佈的哨卡和機關槍,讓大街上再也沒有男人會對她們口出諱言,動手動腳。“自由有兩種,麗迪亞嬤嬤說。一種是隨心所欲,另一種是無憂無慮。在無政府的動亂時代,人們隨心所欲、任意妄為。如今你們則得以免受危險,再不用擔驚受怕。可別小看這種自由。”
難以置信
改變可以在一夜之間
基列國裡當然是有自由的,不過隻屬於部分人。就像主教,房子裡隻有他的辦公室可供男人們出入,連夫人都不可踏進半步。當然某些時候,主教會為奧芙弗雷德破例,他讓司機尼克為他傳話,晚上九點,他想見她。
這不是主教第一次召喚與奧芙弗雷德單獨相處瞭。之前另一個奧芙弗雷德就因這樣的私密幽會被夫人發現,自行瞭結。可其實無論是哪個奧芙弗雷德都沒有選擇的權利。她隻能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門前,卻發現這裡有著“另一個天地,正常生活的天地”。
環繞四壁的全是書,還有正常生活裡應該有的一切。要知道曾經就是在一天之內,女人們被剝奪瞭所有這些東西:工作、經濟、還有閱讀。沒有人可以解釋這一切。上司隻是告訴你,抱歉我不能留你工作瞭,法律讓你離開;而街頭小店收款的年輕人,也隻是在反復輸入正確的卡號後告訴你,紅燈亮即意味著這張銀行卡已經永久失效。
沒有什麼難以小木屋建造置信的事情,改變就是可以在一夜完成。當然,報紙上不是第一次才有這類消息,隻是人們從不覺得自己就是新聞裡的人物,“我們生活在各種報道之間的空白裡。”直到報紙停業關閉,道路開始設卡,色情商場關門,人們才意識到水溫已然接近沸台灣電動床工廠辦公文具點,噩耗已經逼近。
當然,總有辦法能適應這一切,比如隨之興起的黑市交易,以及官員才能光臨的“蕩婦俱樂部”。再待久瞭會發現暗地裡每個人都在試探著跨越邊界:大主教渴望奧芙弗雷德陪他玩拼字遊戲,在臨別時溫柔地吻他,“就像真的一樣”;夫人則低聲提議,既然奧芙弗雷德肚子久久沒有動靜,不如讓司機尼克成為那個代替的人,“隻要那個孩子健康”,一切似乎都不成問題。
還記得嬤嬤們在感化中心引導的問答:有過被輪奸經歷的珍妮被大傢圍在中間,被異口同聲的高喊吞沒,“大傢來說,這是誰的錯?”“她的錯,她的錯,她的錯。”“是誰引誘他們的?”“是她,是她,是她。”“上帝為什麼會允許這種事發生?”“為瞭教訓她,為瞭教訓她,為瞭教訓她。”僅僅經過一次珍妮就學會瞭,這次是她先開瞭口,“是我的錯。是我自己的錯,是我引誘他們的。我罪有應得。”教導和習得就是這麼容易。
脖子上掛著相機的外國遊客抱著獵奇的心態,想請翻譯幫忙問一下低頭走在路上,穿著紅衣的奧芙弗雷德,“你們快樂嗎?”“不錯,我們很快樂。”奧芙弗雷德喃喃,因為“我總得說些什麼。除此之外,我又能說什麼呢?”
撰文/新京報記者李佳鈺
(原標題:《使女的故事》 沒有想象的暴行)
本文來源:新台中腳底按摩京報
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拉結說,“有我的使女辟拉在這裡,你可以與她同房,使她生子在我膝下,我便因她也得孩子。” ——《聖經·創世紀》第30章第1-3節
產日,是伊麗莎白嬤嬤負責全程主持。
醫生和配備瞭各種儀器的救護車,隻能守在房外待命,除非情況萬分危急。整個住宅區的女人們都趕來瞭,在警報的召喚和產車的護送下,紛紛聚集在二樓那間主臥裡。即便屋裡已悶得透不過氣,女人們大汗淋漓,可她們仍然按照以前所教,有序地圍在產凳旁,一齊有節奏地吟誦著“用力,用力,用力”。
這是隻會在基列共和國見到的生產場景。產婦是兩個人,產凳也因此設置成雙座的,一前一後,一下一上,為的是讓二人在生產過程中合為一體:高居後座的是主教夫人,雙腿叉開伸向兩旁,仿佛臨盆在即;被夾坐在前方的則是挺著大肚,“像一隻碩大水果”的使女,一邊痛苦呻吟,一邊使勁用力。
使女的身體不屬於自己,隻被當作“有用的容器”。《使女的故事》裡,加拿大小說傢瑪格麗特·阿特伍德借《聖經·創世紀》中拉結和使女辟拉的故事,構建瞭一個荒誕離奇卻有史可依的未來世界,正如阿特伍德在新版序言中強調,她“不會在書中放入任何詹姆斯·喬伊斯稱之為歷史的 噩夢 中不曾發生過的事件,或者任何不存在的科技。沒有想象的小發明,沒有想象的法律,沒有想象的暴行”。所以無論這本書讀起來多麼令人難以置信,也請你相信,那些不可能重演的有可能隨時上演,那些曾經擁有過的很可能隨時不見。
聖潔容器
“要把自己當成種子”
過去就這樣消失瞭。仿佛一夜之間,卻又不是瞬間改變。“就像躺在逐漸加熱的浴缸裡”,等待噩耗慢慢降臨。
從前女人們還可以戴著大耳環,身穿前面有一排紐扣的襯衫。她們可以解開,也可以不解開。那個時候人們看起來還都可以做選擇。可麗迪亞嬤嬤說,“從前那個社會毀就毀在有太多選擇”。
連奧芙弗雷德也開始漸漸懷疑,自己是否真的曾經穿著泳衣在沙灘上待過。對於這類事情,人們的觀念總是轉變太快,她已經很久沒看見女人穿薄薄的絲襪和剛過膝蓋的短裙瞭。基列國的女人們不會這麼毫無顧忌,即便夫人們也是如此。使女的身份,更讓奧芙弗雷德不得不把自己裹進長及腳踝的裙裡。全身上下都是紅色,這是使女們的標志。臉上裹著白色雙翼頭巾,是為瞭讓她們與世界隔離,而搭配紅裙紅鞋的紅鬥篷、紅手套、紅雨傘,則讓她們看上去好像“浸在鮮血裡”。
“要把自己當成種子”,或是一隻訓練有素、直立行走台中商標申請流程的母豬。“紅色感化中心”裡,嬤嬤們要使女們銘記,“恭順站立等待的人也在侍奉上帝”,使女們要體諒夫人們的不幸與不易,做“聖潔的容器”,供她們生養,讓她們成為受難的母親。
要知道過去奧芙弗雷德也曾做過母親,那時盧克也還在身邊,一傢人其樂融融。可有一天女兒卻和她時常在手裡把玩的毛絨兔子一同消失瞭,再也不見蹤影。盧克也不知道去瞭哪裡,從此瞭無音訊。奧芙弗雷德不知道自己該問誰,也不知道到底能問誰,如今到處都有隱藏真實身份的眼目,以及告密者。還有哨卡上方的探照燈,路兩旁埋伏的機關槍手,衛士們動不動就開槍,他們才不在乎什麼生命的意義。
甚至奧芙弗雷德以前根本不叫奧芙弗雷德。她有她自己的名字,隻是現在被禁止使用。使女們的名字都是“奧芙”(of)開頭,表示從屬,後面的名字則指代她們所屬的大主教。這也意味著,今後無論是誰做瞭弗雷德主教的使女,都會被叫作奧芙弗雷德,而現在的奧芙弗雷德之後被叫作奧芙弗格倫、或是奧芙弗查爾斯也不一定。
無憂無慮
“可別小看這種自由”
不隻奧芙弗雷德還時不時沉浸在原先的生存方式裡,很多人大概都一樣。
雖然一切都變瞭。歷經地震、核爆炸和有毒物質的侵襲,基列國環境不斷惡化,期間出生的非正常嬰兒占比也越來越大。他們這才在大劫難後提出把使女列入新頒佈的法律:將有生育功能的女人分配給沒有子嗣的大主教傢裡,好幫助他們延續後代,繁衍生息。
授精儀式也成瞭每月傢中必須進行的一項常規活動。鈴聲響過之後,房子裡的所有人都需要出現在起居室裡:著黑色制服的主教,穿天藍色裙子的夫人,還有使女、女傭和司機。由主教先行誦讀《聖經》中的段落,寓意多多生養,以及使女的正當。接著“一傢人”便按照規矩行使各自職責:夫人躺在床頭上方,穿戴整齊,兩腿張開;使女夾在中間,頭底頂著夫人恥骨,裙子卷在腰部;下面主教則完成他的步驟,不帶絲毫感情,像行軍步調似的動作著。這裡所進行的一切都非消遣,而是嚴肅的儀式,由“一傢人”共同參與的儀式。
麗迪亞嬤嬤常說,溫順的人有福瞭。因為順從,如今的人們都學會瞭“離開許多東西照常生活”,就像奧芙弗雷德再也沒有聽過盧克和女兒的消息;使女們也很難觸碰到佈料和木頭以外的東西,更不用提煙和酒瞭;就連屋裡所有可以系繩子的東西也被拿走瞭,墻上的鏡子也被取下,窗隻能稍稍開啟,並裝瞭防碎玻璃;雜志在很久以前就被燒毀瞭,因為閱讀和思想同牛奶和蜂蜜一樣需要限量配給;律師和大學教授們也都不見瞭,學校關閉,大門口設瞭哨卡和警報器,靠近大門的圍墻上掛著一排示眾的屍體。
沒有什麼是不正常的。“所謂正常,麗迪亞嬤嬤說,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東西。眼下對你們來說,這一切可能顯得有些不太正常,但過上一段時間,你們就會習以為常,多見不怪瞭。”
按照麗迪亞嬤嬤的說法,女人們更該慶幸。因為如今遍佈的哨卡和機關槍,讓大街上再也沒有男人會對她們口出諱言,動手動腳。“自由有兩種,麗迪亞嬤嬤說。一種是隨心所欲,另一種是無憂無慮。在無政府的動亂時代,人們隨心所欲、任意妄為。如今你們則得以免受危險,再不用擔驚受怕。可別小看這種自由。”
難以置信
改變可以在一夜之間
基列國裡當然是有自由的,不過隻屬於部分人。就像主教,房子裡隻有他的辦公室可供男人們出入,連夫人都不可踏進半步。當然某些時候,主教會為奧芙弗雷德破例,他讓司機尼克為他傳話,晚上九點,他想見她。
這不是主教第一次召喚與奧芙弗雷德單獨相處瞭。之前另一個奧芙弗雷德就因這樣的私密幽會被夫人發現,自行瞭結。可其實無論是哪個奧芙弗雷德都沒有選擇的權利。她隻能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門前,卻發現這裡有著“另一個天地,正常生活的天地”。
環繞四壁的全是書,還有正常生活裡應該有的一切。要知道曾經就是在一天之內,女人們被剝奪瞭所有這些東西:工作、經濟、還有閱讀。沒有人可以解釋這一切。上司隻是告訴你,抱歉我不能留你工作瞭,法律讓你離開;而街頭小店收款的年輕人,也隻是在反復輸入正確的卡號後告訴你,紅燈亮即意味著這張銀行卡已經永久失效。
沒有什麼難以小木屋建造置信的事情,改變就是可以在一夜完成。當然,報紙上不是第一次才有這類消息,隻是人們從不覺得自己就是新聞裡的人物,“我們生活在各種報道之間的空白裡。”直到報紙停業關閉,道路開始設卡,色情商場關門,人們才意識到水溫已然接近沸台灣電動床工廠辦公文具點,噩耗已經逼近。
當然,總有辦法能適應這一切,比如隨之興起的黑市交易,以及官員才能光臨的“蕩婦俱樂部”。再待久瞭會發現暗地裡每個人都在試探著跨越邊界:大主教渴望奧芙弗雷德陪他玩拼字遊戲,在臨別時溫柔地吻他,“就像真的一樣”;夫人則低聲提議,既然奧芙弗雷德肚子久久沒有動靜,不如讓司機尼克成為那個代替的人,“隻要那個孩子健康”,一切似乎都不成問題。
還記得嬤嬤們在感化中心引導的問答:有過被輪奸經歷的珍妮被大傢圍在中間,被異口同聲的高喊吞沒,“大傢來說,這是誰的錯?”“她的錯,她的錯,她的錯。”“是誰引誘他們的?”“是她,是她,是她。”“上帝為什麼會允許這種事發生?”“為瞭教訓她,為瞭教訓她,為瞭教訓她。”僅僅經過一次珍妮就學會瞭,這次是她先開瞭口,“是我的錯。是我自己的錯,是我引誘他們的。我罪有應得。”教導和習得就是這麼容易。
脖子上掛著相機的外國遊客抱著獵奇的心態,想請翻譯幫忙問一下低頭走在路上,穿著紅衣的奧芙弗雷德,“你們快樂嗎?”“不錯,我們很快樂。”奧芙弗雷德喃喃,因為“我總得說些什麼。除此之外,我又能說什麼呢?”
撰文/新京報記者李佳鈺
(原標題:《使女的故事》 沒有想象的暴行)
本文來源:新台中腳底按摩京報
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